《易經(jīng)》和《詩經(jīng)》、《書經(jīng)》一樣,是中國傳統(tǒng)的“五經(jīng)”之一,是中國文化的源頭。《易經(jīng)》何以治天下
它是以易學為核心的儒學、經(jīng)學,曾經(jīng)是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主干,其包含的哲理、事理和物理,令人嘆為觀止。幾千年來,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無與倫比的。所以一部易學史,其實就是一部中國文化史。中國的思想文化、社會科學、自然科學都和《易經(jīng)》有著密切的關(guān)系。
它反映了中國由弱到強的奮發(fā)精神,積累了中國從奴隸制到封建社會崛起的治國智慧,它是中國早期治國經(jīng)驗的集大成。
《易經(jīng)》何以治天下
西周:周文王、周武王、周公時代,就是以《易經(jīng)》治天下的;漢代:漢武帝時代,董仲舒提出“獨尊儒術(shù)”,《易經(jīng)》就成為儒家的元典、治國的經(jīng)典;宋代:亞圣朱熹(皇帝的顧問)把《易經(jīng)》作為理學的經(jīng)典,科舉考試的必讀之書!易學成為了官方理朝治國的圭臬;明清:康熙、雍正、乾隆,同樣把《易經(jīng)》奉為治國之寶。那么,《易經(jīng)》治國有哪些法寶呢?
(一)《易經(jīng)》主張變革
我們大概不敢相信,三千年前的《易經(jīng)》就會有這樣先進的思想,但這是千真萬確的,《易經(jīng)》說:“天地革而四時成,湯武革命,順乎天而應(yīng)乎人。”(《易經(jīng)·革》)
湯武革命指成湯滅了夏,建立了殷商盛世,周武王滅了商紂,開創(chuàng)了西周盛世,中國歷史上這兩場革命,都是奴隸制向封建制社會的變革。
《易經(jīng)》認為這兩場推翻舊制度的革命是順天意、合民意的,所以堅決支持和擁護,這充分證實了《易經(jīng)》是支持社會變革、主張革命的。
《易經(jīng)》的變革還主張改革,如說:“革物者莫若鼎,故受之以鼎。”(《易經(jīng)·序卦》)
這就是破舊立新,因為鼎是權(quán)力的象征,革鼎意味著改朝換代,推翻舊制度,重立新綱紀。這一先進革新思想是《論語》和孔子都無法相比的。
(二)《易經(jīng)》強調(diào)以德治國,以德立人。如說:“君子以振民育德?!?/strong>
《易經(jīng)》尤其強調(diào)要任賢,古代有一段歷史說的是:商代武丁即位,想復(fù)興殷商,苦于無賢助,于是悶悶不樂,政事都交給太宰去處理。一天夜里做了一個夢,得一圣人名說。次日他暗察宮中無一個是夢中之賢,于是派畫工去暗訪,終于在傅險這個地方找到了說。他作為刑奴在這里當建筑工人,武丁見了這個人,是夢中賢人,一交談,果然如圣人,就把他封為宰相,殷商果然得治。于是給他起名傅說。這個故事充分反映出我國古代人任人唯賢的崇高思想境界。
(三)《易經(jīng)》強調(diào)創(chuàng)新
創(chuàng)新是《易經(jīng)》最突出的精神,即:“日新之謂盛德”(《易經(jīng)·系辭》)。
《易經(jīng)》主張變革、反對保守,這是《易經(jīng)》治國最寶貴的經(jīng)驗,因為沒有創(chuàng)新,這個國家、這個民族就沒有希望。只有創(chuàng)新才有發(fā)展。
(四)《易經(jīng)》強調(diào)居安思危
《易經(jīng)》提出:“安而不忘危,存而不忘亡,治而不忘亂?!边@就是說,要有憂患意識、危機意識。這對后世的憂國憂民思想有重大影響。
《易經(jīng)》還說:“臣弒其君,子弒其父,非一朝一夕之故,其所由來者漸矣。由辨之不早辨矣”??梢?,早警惕、早察覺是居安思危的精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