銅錢筮法,相傳是戰(zhàn)國時鬼谷子所創(chuàng),以三枚金錢代替用五十莖蓍草問占的方法。
公認銅錢的用法,有字的一面為交(陰),無字的一面為陽。擲六次,三個背面朝上為老陽,三個正面為老陰,二背一正為少陰,二正一背為少陽。
但為何有字的一面為交(陰)、無字的一面為陽?究其原因,則遍尋不得。今不惴淺陋,略書一二,就教方家。
?。ㄒ唬┖喴f說古代的錢幣。錢的正面簡稱面,即鑄有稱量、年號或國號文字以標志錢名的一面。如“半面”、“開元通寶”、“順治通寶”等錢面。錢的背面簡稱背,又叫“幕”。據(jù)學(xué)者研究,錢背變化較多:光平無文的叫“光背”、“素背”,“平夷”、“夷漫”,如秦漢的“半兩”、“五銖”即多光背。唐宋以下的錢背大多有星月紋或記址、記年、記值等文字。錢背有文字、符號、圖像、紀年等,總稱為背文。
如果六錢筮法確是戰(zhàn)國時鬼谷子所創(chuàng),那么這一時期的貨幣從形狀和分布上分為布幣、刀幣、圜錢和蟻鼻錢(鬼臉錢)四種:布幣是以農(nóng)具鏟為型的銅質(zhì)貨幣,也叫鏟幣,主要流通在周王朝都城及晉、鄭、宋、趙等太行山西麓地區(qū)。刀幣是由商周時期的工具青銅削演變而來的,主要流通在東方的齊、燕等地。圜錢是外為圓形中間有圓孔的銅錢,主要鑄行于魏、秦等地。戰(zhàn)國后期,秦、齊、燕等國又鑄行了圓形方孔的圓錢。蟻鼻錢是由貝幣形狀演化而來的銅幣,其背面扁平,正面突起,上面鑄有陰文,觀之鬼頭鬼臉,故稱鬼臉錢,主要鑄行于楚國。
上面羅列的歷史背景中,有幾條值得注意:1、古錢的正面一般鑄有稱量、年號或國號文字;2、秦的“半兩”、“五銖”多光背;3、秦、齊、燕等國鑄行了圓形方孔的圓錢;4、蟻鼻錢正面突起,上面鑄有陰文。
《晉書·天文志》載有:“周髀家云:天員(圓)如張蓋,地方如棋局”,即天圓地方,乾為天、坤為地(《易經(jīng)·說卦傳》)。眾所周知,中國文字為方塊字,甲骨文多是刻成陰文,那么有文字的一面應(yīng)為地、為方、為陰(況且蟻鼻錢正面就為陰文);背面應(yīng)為乾、為圓、為日、為光亮、為陽。
?。ǘ兑捉?jīng)·系辭傳》: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。天地之數(shù)是天一、地二、天三、地四、天五、地六、天七、地八、天九、地十。天屬陽為單數(shù),地屬陰為雙數(shù)。以形言之,天大而地小,天外而地內(nèi),“天包地外,地居于中”(張衡);拿錢幣來講,戰(zhàn)國后期,秦、齊、燕等國已鑄行了圓形方孔的圓錢,背為外為圓,故象天,為陽;反之面為內(nèi)為方,故象地,為陰。
?。ㄈ┤绻藻X幣來比擬人體,則面如腹,背如背。《易經(jīng)·說卦傳》第九章有“坤為腹”,第十一章有“坤為地、為母”;《易經(jīng)·說卦傳》第十章有“艮三索而得男,故謂之少男”;《易經(jīng)》第五十二卦解《艮》:“艮其背”?!饵S帝內(nèi)經(jīng)》說:“背為陽,腹為陰?!备篂轶w內(nèi)、內(nèi)側(cè),包括五臟、筋骨等;背為體外、外側(cè),包括六腑、皮膚等。據(jù)現(xiàn)代中醫(yī)認為,人體背面為陽,督脈走背部脊椎中線,為陽脈之首;正面為陰,任脈走正面胸腹中線,為陰脈之首。故錢幣的面應(yīng)為陰,背應(yīng)為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