陰陽是宇宙界萬事萬物存在的普遍規(guī)律與現(xiàn)象,它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(zhuǎn)移。
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是玄學和易學的立足根基,也是玄學和易學的精髓和靈魂。如果沒有陰陽五行學說,也就沒有了我們今天所研究和應用的“五術”(山、醫(yī)、命、卜、相),所有的玄易術數(shù)全部都成了空中樓閣,毫無立足之地,甚至可以說,根本就沒有萌芽和生長的土壤。所以,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是玄易學術基礎中的基礎,重點中的重點。不僅如此,縱觀宇宙萬事萬物,包括肉眼可見的與不可見的,均是以陰陽兩大形式而存在,
一、陰陽的概述
道教的開山鼻祖老子說:“一陰一陽之謂道”。陰陽是我們中華民族古代的先哲先賢們一種古老的哲學思想,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,它和現(xiàn)在的唯物辯證法中所說的對立與統(tǒng)一的觀點,是完全一致的,沒有什麼出入和矛盾。它是將宇宙間的一切事物,根據(jù)其相對固有的特性,化繁為簡,簡單地分為兩大類——即陰與陽。事實上,縱觀宇宙萬事萬物,也都是存在于陰陽之中的,任何一種事物,非陰即陽,非陽即陰,而且陰陽并存,陰陽同在。
而事實上,陽本身就是指太陽,陰本身就是指太陰(月亮),它們是宇宙天體中對我們地球上的萬事萬物影響最大的兩個因素。如果真的沒有太陽、月亮這兩大對地球影響極大的星球存在的話,地球上可能連生物都無法存在,當然也就沒有我們?nèi)祟惖拇嬖?,一切都無從談起了。正因為我們所生存的地球旁邊存在著太陽和月亮,而且它們對我們的影響是巨大的,其影響是無時無刻都存在的,并被我們的祖先所認知,就有了陰陽的概念和延伸發(fā)展。
最初的陰陽界定,是人們通過太陽與地球旋轉(zhuǎn)的相對位置來進行定位的,凡是面向太陽的一面或一方,也就是被陽光普照的地方,就謂之陽,而背向太陽的一面或一方則謂之陰。
其實,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就無不打上了歷史發(fā)展的深深烙印。我們所使用的漢字,最初就是觀察自然界的萬事萬物的形態(tài)及其存在方式的象形字,其后在象形字的基礎上,才有了象聲、象意等文字,是對象形的補充。象形文字可以說不是寫出來的,而是畫出來的,如山、水、日、月、牛、羊、車、舟等,都是根據(jù)其形狀而抽象地畫出來的。我們現(xiàn)在所討論的“陰”、“陽”也不例外,也是具有漢文字所特有的邏輯和道理的。
我們且看陰陽兩字,都有一個“阝”旁,“阝”即為“阜”。所以在姓名學中,姓氏或名字中凡有“阝”旁在字之左邊者,一律要當成“阜”字看,計算作八畫,而不是二畫;但如果“阝”在右,則不是看作“阜”,而要看成是“邑”,也不是二畫,而要計作七畫。而這個“阜”字,原意就是指隆起的山崗,如《詩經(jīng)·小雅》中就有“如山如阜,如岡如陵”的詩句,它所指的就是山崗。在山崗一邊是太陽(日),是陽光明媚,這就是陽,在山崗一邊是太陰(月、云),是月亮清輝或是云朵遮住了太陽那就是陰。
后來,人們將陰陽的范圍擴而廣之,引申為性狀相對對立的雙方。如天與地、男與女、熱與寒、南與北、表與里、剛與柔、上與下、進與退、明與暗、高與低、長與短、露與藏、動與靜、奇與偶……等等等等。
二、陰陽的起源
據(jù)考證,陰陽的概念,應該是在大禹(即似文命先生)所建立的夏朝(有人硬要咬緊牙關說夏朝是大禹的兒子似啟先生所建立,我們只埋頭研究我們的易學基礎,不去與人抬這種歷史學家都無法弄清的杠,作這種無謂之爭)時期就己經(jīng)有了關于陰陽的雛形了。
據(jù)《山海經(jīng)》中說,在人皇伏羲氏時期,有神馬從黃河中負出了神秘的“河圖”,伏羲從中得到啟發(fā),而畫出先天八卦,夏人將其沿襲下來,叫做《連山易》;而黃帝姬軒轅先生得到了“河圖”,商人將其沿襲下來,叫做《歸藏易》;列山氏得到“河圖”,周人將其沿襲下來,就叫做《周易》。在《周易》中,就零星地多處提到過陰陽二字,據(jù)此,有人推斷說,夏朝就有了陰陽學說的雛形。
好象我們現(xiàn)在將八卦中連起來的爻叫陽爻,將斷開的爻叫陰爻,而在儒家鼻祖孔子所在的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及之前,是叫作剛爻和柔爻的。據(jù)此推斷,真正形成陰陽學說,及其將之傳播及流行,應該在孔子之后。
當然,任何一種學說,都不是哪一個人的功勞,也不是一個人就能完成和完善得了的,而是通過許多人前赴后繼,不斷地驗證、豐富、去偽存真后的產(chǎn)物。象《連山易》通過豐富和發(fā)展而成了《歸藏易》,在《歸藏易》的基礎上,周文王姬昌先生對其進行了大的改革后而成了《周易》。有人說《連山易》和《歸藏易》早己失傳,只剩下《周易》,這種說法就是不恰當?shù)?。因為《周易》就是從《連山易》和《歸藏易》基礎上發(fā)展而來的,其中包含了《連山易》和《歸藏易》的基本思想和精髓。
三、陰陽的分類及特性
由于陰陽是運動的、變化的,且互為消長及轉(zhuǎn)化,因此對于陰陽進行嚴格分類是比較困難的,也是不科學的,只能根據(jù)它在正常情況下或在某一時空中存在時所表現(xiàn)出來的狀態(tài)和特性進行分類,但總的說來:
1、陽性——凡是具有剛健、向上、生發(fā)、展示、外向、伸展、明朗、好動、向陽、積極、活潑、主動的事物。
2、陰性——凡是具有柔弱、向下、收斂、隱蔽、內(nèi)向、收縮、含蓄、喜靜、背陽、消極、沉靜、被動的事物。
當然,還有一些事物,其性狀的陰陽基本對等,也就是說陰陽不相上下、勢均力敵。因為宇宙間、自然界中任何事物,都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,有諸多的力量作用和影響著它,它在被外界力量作用的同時,也對周圍的事物施加作用和影響,這就提醒我們必須要根據(jù)具體事物的具體情況進行全面、準確地分析,才能看出陰或陽哪方面具有生力、幫力及其力量的大小,則其會在中和的基礎上哪方面略上上風;如果某一方面被其他事物泄、耗、克,則會明顯處于下風,再根據(jù)它與所處環(huán)境錯綜複雜的生克關系,判定其某一方面的強弱后,再進行陰陽的分類。
在自然界:
日、天、晝、火、熱、溫、春、夏、南、干、氣、清……都是屬于陽性的。
月、地、夜、水、寒、涼、秋、冬、北、濕、味、濁……都是屬于陰性的。
在人體:
男、外、表、背、上、氣、腑、實……都是屬于陽性的。
女、內(nèi)、里、腹、下、血、葬、虛……都是屬于陰性的。
在八卦:
乾、震、坎、根為陽。
坤、巽、離、兌為陰。
在天干地支:
甲、丙、戊、庚、壬為陽干,子、寅、辰、午、申、戌為陽支。
乙、丁、己、辛、癸為陰乾,丑、卯、巳、未、酉、亥為陰支。
……
我們可以大膽地說,在我們已知的和未知的整個宇宙間,無論任何龐大的事物,抑或細微的事物,都絕對跑不出陰陽的范疇。而且任何事物,都存在著陰陽的兩重性,即陰與陽是同時存在于同一事物中的。如果陰為顯性或陰占居上風,就表現(xiàn)出陰的特性來;反過來,如果是陽為顯性或陽占居上風,就突顯出陽的特質(zhì)來。
我們只要仔細觀察身邊的萬事萬物,就會頓然發(fā)現(xiàn),原來這麼一個普遍存在的現(xiàn)象,這麼一個淺顯的事物規(guī)律,它時時刻刻早己環(huán)視在我們的周圍,只是我們沒有刻意去注意和分析它而已,這是我們自己的缺憾和弱點。
四、陰陽是對立的
凡存在于宇宙中的萬事萬物,包括天體、氣候,乃至人類社會,直至人體本身,都會在統(tǒng)一中存在著對立性。對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現(xiàn)象所存在的普遍規(guī)律,它們是相互矛盾及針鋒相對的,是互向兩極的,是直指對方“軟肋”的,所代表的東西也是截然相反的。陰和陽既是存在于萬事萬物中,各自代表著事物完全相反的兩個方面,當然其對立性是其最顯著的特徵,也是人們最容易看得出來和最先瞭解到的特性。
如上面所說的天與地,日與月,強與弱,正與反,晝與夜,進與退,勝與敗,升與降,大與小,明與暗,熱與寒,動與靜……等等,都是對立的雙方。
五、陰陽是互根的
陰陽在對立的同時,它們又相互依賴,“相依為命”,互為對方而存在,互相將對方的存在作為自己存在的根本。沒有陰,就無所謂陽,沒有陽,當然也就無所謂陰,它們是相對對立、相互依賴及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,“皮之不存,毛將安附?”此就謂之“陰陽相倚”,或者說“陰陽互根”。常言道:“孤陰不生,獨陽不長”,“陰陽離決,精氣乃絕”就是這個道理,老子李聃先生曾說過:萬物負陰而抱陽,確是真知灼見。試想一想,如果世界上沒有了男人,剩下的全都是女人,這將是一個什麼世界,人類的繁衍也就會因此中斷,剩下的女人也沒有了生存的根本,也會逐漸消亡。
好如在陽光燦爛的白天,也有很多陽光照射不到地方,如天橋底下或隧道中,它們雖然在同一時空中存在,但卻表現(xiàn)出截然相反的特性。這就好象在非常發(fā)達和富裕的地區(qū),也有存在著相當貧困的人家一樣,他(她)們同在一片藍天下,共生一片土地上,卻會有完全不同的表徵。
又如在天體之中,天為陽,地為陰,但在為陽性的天中,有太陽也有月亮,有白天還有黑夜,陰陽存在于天之一體中。在為陰性的地中,有南也有北,有熱還有冷,同樣也是陰陽存乎于地之一體中。為了更清楚地瞭解它,我們簡略地圖示如下:
日(陽)
天(陽)
月(陰)
天體
南(陽)
地(陰)
北(陰)
六、陰陽是此消彼長的
宇宙間的陰陽存在不是靜止不動的,也不是一成不變的,而是分分秒秒都處在運動和變化當中的,“世界是物質(zhì)的,物質(zhì)是運動的,運動是有規(guī)律的”,這種運動的規(guī)律之一,就是在一定的條件下,陰消則陽長,陽消則陰長。也只有通過此消彼長,此長彼消,才能達到一種相對的平衡。
如果這種相對平衡被打破,就是我們常說的“陰陽失調(diào)”,就是一種“病態(tài)”,就會出現(xiàn)所謂的“吉兇”。就象我們?nèi)梭w,若是陽氣過旺,陰氣則必然受損,形成陰消陽長,是一種陰陽平衡被打破的病態(tài),則勢必會出現(xiàn)身體機能過度活躍,精神亢奮,內(nèi)熱,加速體液的消耗,造成發(fā)熱、口渴、大便結(jié)燥、頭痛、失眠、全身酸痛乏力、煩躁不安等熱癥癥狀。
比如一年四季,春夏秋冬,寒暑更替,就是陰陽此消彼長的最好例證。一交立春節(jié)之后,陽氣漸長,陰氣則漸消,大地慢慢回春,鶯飛草長。到了春分點,晝夜均分,陰陽基本達到平衡,萬物沐浴陰陽平衡的恩澤,人也感到特別地舒適,懶洋洋地直想睡覺。陽氣繼續(xù)向上增長,直到夏至,陽氣達到一年當中最旺盛的時候,晝長夜短,日照時間特別長,萬物為旺盛的陽氣所折磨,草木失水過多而枝葉低垂,人們也因吃不下、睡不好而精神萎靡,抵抗力下降,易生各種疾病。夏至過后,陽氣盛極而衰,慢慢地走下坡路,陰氣悄悄而至,并漸漸增長,到秋分時又達到陰陽平衡,晝夜平分,是一年當中人體感覺最舒服的季節(jié)。到了冬至,陰氣達到是鼎盛的時期,萬物被盛極的陰氣所欺凌,萬物凋零蕭索,人們紛紛添衣烤火,抵抗陰氣寒濕。所以民諺說:“不到夏至不熱,不到冬至不冷?!本褪菍σ荒晁募娟庩栂L的總結(jié)。
七、陰陽是能夠相互轉(zhuǎn)化的
宇宙間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。陰陽也不例外,同樣不是絕對的,它們在一定的條件之下,是可以相互轉(zhuǎn)化的,即陽可以轉(zhuǎn)化為陰,陰也可以轉(zhuǎn)化為陽,實現(xiàn)陰陽“換位”。
比如我們平時看書的時候,我們正在看的這一頁,處于面向光亮的的地方,是陽性的,而處于它背面的一頁,由于還沒翻開,處于背面,是陰性的。當我們看完這一頁后,將這一頁翻過去,使原來的陰面變成了當光的陽面,而原來當光的陽面反而被遮蓋,變成了陰面,陰陽就在我們將書頁的翻動中實現(xiàn)了相互的轉(zhuǎn)化。
再如,我們現(xiàn)時的很多年輕人離開自己的家鄉(xiāng),出門在外打工,一般開始都是由基層做起,是處于能級最下層的,是一個被管理者,也可以說是陰性的。當我們學到了一技之長和積累了一定的管理經(jīng)驗之后,在運氣好的時候,被上司看重而提拔到了初級或中級管理階層,處于既被管理又管理他人的位置,開始實現(xiàn)了“陰消陽長”的蛻變。再假以時日,當我們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及運氣的幫扶,破格升到了高層管理,徹底地告別“藍領”,躋身于“白領”階層,甚至成為“白領”中佼佼者,管你的人己是寥若晨星,而被你管的人卻是黑壓壓的一大片,你己完全由陰而轉(zhuǎn)化為陽,出人頭地了。
由陰陽的轉(zhuǎn)化現(xiàn)象,告訴我們一個道理,任何事物都是在變化當中的,而不是一成不變的,只要外界的催化條件和自身的蛻變基礎達到了某一標準,就會“陰消陽長”,就會“陰陽轉(zhuǎn)化”。
當我們還處在陰性的底層或逆境時,千萬不要灰心喪氣,而是要振作起精神,儲存“能量”,時刻準備著,迎接“陰陽轉(zhuǎn)化”的到來!須知,“三十年河東,四十年河西”,“苦盡甘來”可能就在明天,可能就在眼前。同時也要善意地提醒那些正處于“飛龍在天”的、極其“陽性”的人們,要知道陰陽消長和陰陽轉(zhuǎn)化的原理和法則,須知“物極必反,樂極生悲”,“水可載舟,水亦可覆舟”的事例是屢見不鮮的。只有陰陽調(diào)和才是蒼生之福,也是自身之福,筆者為天下所有的蕓蕓眾生祈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