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歲朝”指農(nóng)歷正月初一,是中國新年的第一天。大家是否沉浸在放假的愉悅中?先前與您分享了一個關于元旦的小故事——中國人為何不在元旦過年?今天我們來繼續(xù)聊一聊歷法方面的話題。
普通人如何分辨公歷、農(nóng)歷、陰歷和陽歷?
- 陽歷:
陽歷是根據(jù)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來設計的歷法,這種歷法起源于西方,古埃及人已經(jīng)開始使用。古埃及歷每月30天,一共12個月,年底增加5天的新年,一共是365天。公轉的一個回歸年是365.2421897天,所以每隔4年就會少了一天。古埃及歷沒有閏年,所以每隔1460年就會多出一年,被稱之為“天狗周期”。
- 陰歷:
古代人對于太陽的觀察能力比較弱,對于月亮的觀察能力比較強。所以,更多的地方使用的是陰歷,也就是通過月亮的月相周期來計算的歷法。一般來講分成大小月,大月30天,小月29天。月亮繞地球轉動一周周期為29.5306天。一般陰歷中設定沒有月亮的夜晚就是三十和初一,滿月就是十五。
- 農(nóng)歷:
陰歷確定容易,但是農(nóng)作物的生長需要按照陽歷來確定。所以單純使用陰歷的國家不多,基本上都是陰陽歷。中國傳統(tǒng)歷法農(nóng)歷就是陰陽歷,一方面是通過月相來確定的陰歷,另一方面通過推算陽歷的節(jié)氣。陰陽歷需要兼顧到陰歷和陽歷,所以要求較高,古人推算的歷法經(jīng)常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因為誤差過大而失效。直到近代,西方陽歷傳入之后,有了更先進的推算手段,才確定下來。南京紫金山天文臺通過先進手段,參考國際天文成果,對清代的時憲歷進行修正,推出了紫金歷。
- 公歷:
古羅馬人早期使用的是陰歷,稱之為儒略前歷。這是因為在公元前46年,凱撒在希臘天文學家的建議下,修改歷法,啟用陽歷的緣故,這個歷法稱之為儒略歷。儒略歷一直使用到1582年,因為閏年誤差的緣故,被教皇廢除。教皇格里高利推行了新的歷法,即現(xiàn)行的陽歷格里高利歷。因為格里高利歷后來隨著西方文明的崛起傳播到世界各地,成為大家公認的歷法,所以稱為公歷。
- 結論:
中國農(nóng)歷兼顧了太陽與月亮的運行規(guī)律,在年的時間計算上,盡量接近于回歸年,能完整準確地反映四季變化;在月的時間計算上,盡量接近朔望月,能準確地反映月相的盈虧。如此,中國的歷法既能指導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、天時變化(太陽歷的專長)又能反映月亮對人體內(nèi)部的影響(陰歷的專長)。
當前中國大陸仍然是公歷和農(nóng)歷并行,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公歷,在民間使用農(nóng)歷?,F(xiàn)行的公歷是格里高利歷,現(xiàn)行的農(nóng)歷是經(jīng)過修正的紫金歷(由南京紫金山天文臺推算的歷法)。